夜来“笑语”声,“年俗”知多少?
2018-06-14 20:35:28 来源:河北外国语学院育德学院 浏览:210次
夜来“笑语”声,
“年俗”知多少?
爆竹声声辞旧岁,红梅朵朵迎新春!歌声飘荡着新年的喜庆,红烛摇曳着快乐的心情,团圆预示着幸福的光景,雪花守候着明日的安宁!春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,那些流传千古的春节习俗,你还记得吗?
置办年货是中国寻常百姓家不可或缺的头等大事,包括吃的、穿的、戴的、用的、耍的、供的、送的(拜年)礼物、干的、鲜的、生的、熟的,统名之曰“年货”,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“办年货”。
“喜气临门红色妍,家家户户贴春联;旧年辞别迎新岁,时序车轮总向前。”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,古人在立春日多贴“宜春”二字,每逢春节,无论城市还是农村,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,辞旧迎新,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,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、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!
年画起源于门神。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。作为中国社会的缩影,其田神、仓神、井神、神之格思等作品,揭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丰年的祈盼,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!
每逢新春佳节,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、墙壁上、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“福”字。春节贴“福”字,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。“福”字现在的解释是“幸福”,而在过去则指“福气”、“福运”。春节贴“福”字,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,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,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。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,干脆将“福”字倒过来贴,表示“幸福已到”、“福气已到”!
“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”。桃符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。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,用桃木板分别写上“神荼”、“郁垒”二神的名字,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,悬挂、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,意在祈福灭祸,压邪驱鬼!
年夜饭(又称团年饭、团圆饭)是指农历除夕(每年最后一天)的晚餐,也是一年年末最重要的晚餐。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,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!
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,保佑平安。压岁钱的最初用意是镇恶驱邪。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,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,帮助小孩平安过年,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、平平安安!
守岁,即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,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,也叫除夕守岁,俗名“熬年”。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:年长者守岁为“辞旧岁”,有珍爱光阴的意思;年轻人守岁,是为延长父母寿命。自汉代以来,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。在除夕晚上,不论男女老少,都聚在一起守岁!
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,是人们辞旧迎新、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。古时“拜年”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,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、祝贺新年如意、问候生活安好,遇有同辈亲友,也要施礼道,送上新年祝福!
瑞雪飘飞的季节,辞旧迎新的时刻,回顾往昔,我们豪情壮志;展望未来,我们激情满怀!新年的到来结束了一年的辛劳,丰收的硕果拉开了崭新的序幕!新的一年,新的篇章,愿你满怀期待,携梦起航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