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环境:(1)创造出一种大家都遵守的潜规则,把这种规则作为一种环境。(2)公平环境。让学生在公平的环境中成长,当他走向社会之后,就学会了公平、公正。(3)创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,互相支持、互相帮助、互相理解。(4)学校教师都是专家型职业人,如果谁不是,谁就在这种环境中无法生存。大势所趋逼着每一个人遵守学校的制度、执行学校的指令,这也是环境。
2、我们要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,因此,除了“准职业人”、“专家型职业人”之外,我们要明确提出:大学应该着力打造环境育人。我们应该用环境造就学生的习惯。全体教师都要思考,我们怎样从“火柴盒”课堂走出来,进入环境教育的大课堂。
3、让环境“说话”,让能够育人的地方全育人。如:清洁用具的摆放、教室的布置等,让环境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。“此处无声胜有声”,干什么事都要有秩序和标准,出现无形的组织纪律效果。
4、学校必须打造一个人成长的环境、工作的环境、适应社会生存的环境、适应过集体生活的环境。通过环境改造人、影响人、塑造人。
5、要让整个校园成为影响学生做人、做事方法的校园。要“精雕细刻”整个环境,研究环境变成什么样了,才能影响学生的思想、思维,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。
6、环境自然教育法,一是环境自然而然地实施教育;二是人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。如果真正实现了这种教育方法,就是一次革命,起码解决了做事先做人的问题。这就相当于我们要建大楼,大楼叫环境自然教育法,要好好策划,这个大楼应该是什么样子,里面应该具备什么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