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0年后的今天,中方愿同各方深化“一带一路”合作伙伴关系,推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,为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作出不懈努力。
习近平主席强调,“和平合作、开放包容、互学互鉴、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,是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最重要的力量源泉。”自2013年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正式提出,河北外国语学院俯首十年,在国际化语言人才培养上真抓实干,如今十年已过,学校“一带一路”教育行动结出了丰硕成果,为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建设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国际化语言人才,为民间交流、国家交往、民心互通贡献了河外应有的人才和智力支持。
一、搭建多元化平台,为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提供智力支持
十年来,学校先后引进海外特聘教授16名,“一带一路”国家语言人才培养项目专员19名,“一带一路”国家非通用语种外国专家93名,累计在校外籍专家223人,外国院士10名,学校也被河北省政府评为河北省引才引智十佳单位。
河北外国语学院还搭建了河北省翻译学会、河北省环球国际经济文化社会研究院、河北省外国院士工作站、河北省国际高端人才交流协会、河北省国际技术转移中心、河外侨联等多个科研与合作平台,成立了“一带一路”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研究院,搭建多元化平台,为“一带一路”研究提供广阔空间。
2020年3月21日,习近平总书记给河外外国专家回信,肯定了当时学校9名院士、221名外国专家作出的努力与贡献,勉励师生:“继续为增进中外友谊不断贡献力量。”
二、培育非通用语种3万人,成为语言服务主力军
河北外国语学院制定了“世界语言发展工程”。自2013年起,每年自筹经费3200万元,为全校同学免费开设小语种课程。十年来,学校累计投入3.2亿元,建设了75个语种,语种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二位,语种覆盖世界五大洲181个国家的官方语言,其中包括“一带一路”沿线所有国家的官方语言,不断为国家输送非通用语种人才。
为顺应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学校大刀阔斧推进教学改革。在专业建设上,实施1+2模式,即“专业+英语+小语种”,在课程设置上对接国际前沿标准的需要,让学生学习国际规则、掌握国际规则、运用国际规则。
截至目前,累计培育七届具有语言特色的毕业生近3万人,是河北省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语种人才培养基地,国家援非、援拉工作外语人才支撑基地,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多语种翻译选拔基地,已经成为了省内外相关单位及高端会议语言服务主力军。
二、培育非通用语种3万人,成为语言服务主力军
河北外国语学院制定了“世界语言发展工程”。自2013年起,每年自筹经费3200万元,为全校同学免费开设小语种课程。十年来,学校累计投入3.2亿元,建设了75个语种,语种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二位,语种覆盖世界五大洲181个国家的官方语言,其中包括“一带一路”沿线所有国家的官方语言,不断为国家输送非通用语种人才。
为顺应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学校大刀阔斧推进教学改革。在专业建设上,实施1+2模式,即“专业+英语+小语种”,在课程设置上对接国际前沿标准的需要,让学生学习国际规则、掌握国际规则、运用国际规则。
截至目前,累计培育七届具有语言特色的毕业生近3万人,是河北省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语种人才培养基地,国家援非、援拉工作外语人才支撑基地,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多语种翻译选拔基地,已经成为了省内外相关单位及高端会议语言服务主力军。
an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