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> 育德学院 >> 天天都是安全日 >> 阅读文章

打击黄色新闻


2021-02-25 17:14:49 来源:河北外国语学院育德学院 浏览:72

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新闻媒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,它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,更是社会道德的引领者。然而,随着互联网的普及,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开始利用“黄色新闻”来吸引眼球,这种做法严重破坏了新闻行业的公信力,对社会道德造成了极大的冲击。本文旨在探讨黄色新闻的危害,并提出相应的对策,以期净化新闻环境,维护社会道德秩序。
黄色新闻,通常指的是那些以煽动性、耸动性、色情性为特点的新闻报道,它们往往夸大事实、断章取义,甚至捏造事实,以此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。这种新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1. **误导公众**:黄色新闻常常扭曲事实,误导公众,造成社会认知的混乱。
2. **破坏公信力**:长期报道黄色新闻会降低媒体的公信力,使得公众对新闻媒体失去信任。
3. **影响社会风气**:黄色新闻的泛滥会助长社会的不良风气,对青少年的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。
4. **侵犯隐私**:黄色新闻往往涉及个人隐私,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。
“新黄色新闻”是什么?这个词是央媒针对该事件提出的新名词,指的是在短视频平台上,一些内容肤浅却有煽动性、博人眼球的“新闻”。
一般来说,这种新闻的传播有以下几个特点:(1)传播速度快;(2)传播范围广;(3)隐蔽性较强;(4)盈利目的明显。
当今社会,一些新闻逐渐娱乐化、低俗化,产生了为了牟利造热点、蹭热点、制造“信息陷阱”、无底线吸粉引流的行为。这些视频对网络资源的霸占,让真正需要被大众关注的有价值的事件没有了热度。
央视网以该事件为契机,对此现象做出犀利点评:“对于媒体来说,在繁芜的舆论场中,选取真正具有公共价值的东西呈现,既是职责所在,更是一种固本正源。”
诚然,只有让新闻逆势而上,严肃化、价值化,才能少一些“秦朗巴黎丢作业”类事件占领热榜,才能让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与读者相向而行。
同时,弘扬网络清风,网民也须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,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,不侵犯他人的隐私和个人信息。在发表言论和行为中,要有责任感和法律意识,不传播谣言,不进行网络欺诈和网络暴力行为。在本次事件中,部分网民有着较强的警惕意识和防谣心理,主动向公安机关举报谣言传播者,为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提供了积极力量。
结语
黄色新闻的泛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,需要政府、媒体、公众三方的共同努力来解决。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建设、提高媒体自律、公众教育和建立监督机制,我们有信心能够净化新闻环境,维护社会道德秩序,让新闻媒体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。

 

关于外语学院| 学院路线图 | 联系我们 | 网站地图 | 设为首页| 快速搜索 | 加入收藏 | 本网站各栏目编辑

河北外国语学院学院育德大学网站版权所有Copyright©2012hbwy.com.cn
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技术支持:网络传媒教育中心   冀ICP备05009228号
学院地址:石家庄红旗南大街汇丰西路29号   邮编:050091 电话:0311-852370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