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> 亲情在线 >> 交流平台 >> 阅读文章

阿炳的《二泉映月》——赏析《二泉映月》


2012-08-31 09:26:55 来源:河北外国语学院育德学院 浏览:592

航空旅游学院:贺莹

华彦钧,乳名阿炳,江苏无锡人。

一百多年前,雷尊殿是无锡当地的大道观。观主会弹琵琶,又称“铁手琵琶”。道观里有个帮工的女子,常痴痴地听观主弹琴,后来就和观主在一起了,并为他生下一个男孩,小名阿炳。同组觉得她和道士私通很丢脸,孩子尚小还容她活着,等阿炳四岁时送回道观后满族人就逼她自尽,从此阿炳就失去了母亲。

阿炳回雷尊殿后,管“铁手琵琶”叫师傅,从未叫过“父亲”。师傅仔细教养这孩子,把所有的琴艺和他懂得的民间音律都传授给阿炳。学琴20多年了,到阿炳26岁那年,父亲去世,阿炳做了观主。

阿炳刚做观主时,雷尊殿香火仍然很盛。阿炳年轻有钱,忍不住常去花街柳巷,在那里他学会了吸鸦片,又染上了梅毒。梅毒致使他眼瞎。原来他请堂弟帮忙管理道观的杂务,眼瞎后的他,被堂弟夺了观主一职。那一年阿炳30岁。

阿炳被赶出道观后,族里给他找了间房,让一个乡下女人叫崔娣的照顾他。阿炳每天由崔娣扶着,沿着无锡运河边的码头闹市边走边拉胡琴,做街头琴师。崔娣不识字,很节俭,从来没有用过阿炳的钱买过一件衣服。一直穿着从乡下带来的那件过膝的褂子,布补丁越来越多。

阿炳是一位有民族气节的艺人。“九一八”事件后,阿炳怒不可遏。他要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愤慨,用音乐唤起人们的觉醒。演奏过《义勇军进行曲》、《松花江上》等抗日歌曲。他所演奏的乐曲,许多是自编的。40年代初,阿炳上街演奏已有十年了,心情渐渐平静,回想起种种往事,心照山泉,随手拉出了这些曲子都没有名字,不再是他父亲传给他的那几百首民间老乐曲了。

邻居有一爱好音律的姓黎的年轻人,于是阿炳把他的曲子教给了这个男子。年轻男子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民乐系,机缘巧合下,他拉着阿炳教的曲子被学校老师听见了,老师告诉他,这是从中央音乐学院来的杨萌浏教授,问他拉的什么曲子。年轻人告诉他们,这曲子没有名字,是家乡无锡的瞎子阿炳教的。当时杨教授正在收集民乐,要用进口的钢丝录音机录下民间音乐。19569月份,杨萌浏和曹安到达无锡,而且正式的任务是录制道教音乐。等录完这些道教音乐,姓黎男子坚持请他们去录阿炳的曲子,他们同意了。杨教授跟阿炳说,“一二三”的口令一过,他只管拉自己的。等阿炳的曲子拉完,杨教授轻声问,这曲子叫什么名字?阿炳说确实没有名字,杨教授说没名字不行,要想一个。阿炳说,叫《二泉印月》吧。杨教授说,“印月”与广东音乐重了,要不叫“映月”,无锡有映山湖么。阿炳听了,连声说好,就叫《二泉映月》。

不久,阿炳录音的事传遍了无锡,当地的牙医协会开会的时候,就请他去拉琴。三天后,阿炳突然大口吐血,当天身亡。享年57岁,25天,崔娣也跟着阿炳去了

音乐的生命,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作者的思想境界。

《二泉映月》像一首反复吟咏、思绪情怀深沉的叙事曲,其旋律委婉流畅,跌宕起伏,意境深邃。其旋律重复数遍,每一遍都在肾炎发展,在明亮音区的演奏下更显得活泼流畅,舒展宽广,展现了充满活力但不张狂不做作,不卑不亢,一种文静的精神世界。作者运用二胡上五个八位的观光音域演奏,使人倾听后回肠荡气,产生强烈的共鸣。

二胡琴音似鸟婉转啼叫,深沉又娴雅;似女子大三,雨间漫步柔情,似泉水轻音,清而干脆,柔而悦耳。《二泉映月》中,你听不到喧嚣,也听不到欲求。你只能听到一种东西流入心田,之后,便是莫名的感动。整曲旋律悠扬,声低时,如明月散发无遮掩般的白净,透析。拉弦乐器与弹拨乐器的合一,演绎了一场清风细雨的柔和画面。在这接近尾声的乐声中,让人感到了“斜风细雨不须归”的留恋中

在喧嚣的人世间,从来没有真正地去听自己的心声。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,就这样随波逐流,好像生活本来就是这样,也应该是这样的。没有想过,什么都没有想过,是音乐唤起了我们的灵魂,求生卖艺是坦荡的,这时的音乐是他谋生的工具,也是唯一依赖的心魂。是音乐强撑着活下去的信念,是音乐保持着那在漆黑世界里仍然洞察一切的听觉判断力。在阿炳心中,不再需要呼喊,不再需要狂奔和叫嚣,只需要一种静若山泉的流淌,和着一种神来般的力量,持续扩散着,源源不息。

为了充分地理解曲中的感情,在夜里一遍一遍地去聆听,仿佛看到,在静默的夜,在卖艺的摊上,在不知多少回的往返穿梭于街巷的反复弹拉中,人们仿佛听到了从幽远的湖边传来的低吟。似梦非梦,亦寐亦醒。原来,在这个世上,可以什么都不要,只要实实在在的活着,用心去感受着。

我知道自己是不能完全去理解这弦上的感情,他的乐曲是清晰的印刻了他的一生,几乎能代表一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。他无声无息的用颤抖的弦音,见证了一切。看似深沉而凝重的人和事,却是平静的,并且随着岁月的消逝,最后归于平静,直至人们省去繁华,缭去了浮躁,隐埋了绚烂,淡化了苦难。

倾听是畅快的,融进去后,便真的感知了它的愈久弥真,回味悠长。在这忧伤的流畅婉转中,寄宿了作曲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,在这时而深沉,时而激扬,时而悲伤,时而傲然的旋律中,深刻地展示了阿炳的辛酸、苦痛、不平与怨愤。同时,还有一种豁达,对生命的坦然。

琴心在颤抖,生生犹如松风吼。

憔悴琴魂做漫游,平生事啊难回首。

岁月消逝人淹留,年少青丝转瞬已然变白头。

 

关于外语学院| 学院路线图 | 联系我们 | 网站地图 | 设为首页| 快速搜索 | 加入收藏 | 本网站各栏目编辑

河北外国语学院学院育德大学网站版权所有Copyright©2012hbwy.com.cn
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技术支持:网络传媒教育中心   冀ICP备05009228号
学院地址:石家庄红旗南大街汇丰西路29号   邮编:050091 电话:0311-85237016